<acronym id="ccqk3"></acronym>

<var id="ccqk3"><output id="ccqk3"></output></var>
    1. <var id="ccqk3"><sup id="ccqk3"></sup></var>

      <var id="ccqk3"><sup id="ccqk3"></sup></var>
        <video id="ccqk3"></video>
        <acronym id="ccqk3"></acronym>

        前沿動態
        新書 | 向世陵 等:《儒家博愛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發表時間:2022-12-04 19:55:52    作者:    來源:“宋明理學”微信公眾號

        向世陵等:儒家博愛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ISBN:978-7-04-059445-4

        字數:550千字

         

        內容簡介

        《儒家博愛論》由向世陵等學者共同撰著完成,全書55萬字,2022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博愛是中國文化本來的精神。作為儒家博愛論專題研究的創新性成果,本書著力發掘儒家仁學本有的博愛蘊含和普遍的人道關愛資源,澄清近代以來對儒家仁愛-博愛觀念的誤解,全面系統地闡明中華文化的博愛基因、儒家博愛觀的思想本質與價值指向,以及儒家仁愛的心理依據、價值構建和多面向的展開。

        本書分上下2編,共13章。從哲學的概念分析推廣到對“大一統”國家的制度建設和基層社會管理、慈善救助、民族文化交流及與基督教博愛的比較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論觀點,在儒家博愛觀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愛親孝慈的個體關愛行為到愛國愛社會的崇高境界,既是價值內化的表現,也是社會教化的結果。愛的公共性和互惠性品格得到充分彰顯。人際交往的“親親為大(先)”與治國理政的“愛人為大”作為儒家仁愛的兩大基本指向,能夠協調并相互適應。在規范化為制度之先,博愛具有指導和引領的作用;在制度形成之中和之后,它影響著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和遵守者,潛在地調節著他們的行為。民心的舒慰凝聚與國家的統一安定本來是良性的互動關系。儒家博愛不僅在漢文化圈中普遍流行,也浸潤到少數民族群體之中,并關聯到民族和睦與國家認同,實際形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理想和精神追求。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匯碰撞,無論是基督教的神愛還是人對神、人對人之愛,與儒家立足內在仁性生發的普遍之愛,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需要認清中西博愛觀的同異。

        本書的出版,有助于人們對儒家博愛思想驗明正身,了解它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發生的深刻影響,尊重和發揚儒家博愛的精神和價值,從而有益于我們時代。

         

        目    錄

        緒言  序——“博愛”的仁學

        上編

            第一章 博愛觀念的起源與蘊含

        一、博愛觀念的萌發
        1.愛在惠民懷仁
        2.仁與愛的關聯與博愛的語詞
        3.愛的先人后己
        4.愛人與自愛
        二、愛的互惠性
        1.愛在傳遞與施惠
        2.愛、親、仁之關聯
        3.互惠與將心比心
        三、親社會行為與愛心生成
        1.愛心生成的心理依據
        2.愛人、人愛與物愛
        四、“天下為公”與博愛的理念
        1.大同之道與選賢任德
        2.公平無私的博愛要求
        五、“愛物”的生態觀
        1.由仁心而愛物
        2.取之有時,用之有節
        第二章 孔子之道與儒墨異同
        一、“孔子之道”與仁愛的差等
        1.愛的觀念與孔子仁學的產生
        2.《論語》中的表述與“親親為大”之解
        3.孔墨之別與墨子“非儒”
        二、無父無君與禽獸的指責
        1.無父無君的歷史現實
        2.“禽獸”概念辨析
        3.孟子的“兼所愛”與“一本”義
        三、兼愛、仁愛在諸子的混同
        1.楊朱、墨翟“學仁義”與荀子的愛與利合
        2.諸子的統合儒墨

        第三章 漢唐社會的博愛觀念

        一、漢代政治的“博愛”訴求
        1.博愛觀念對制度的價值塑造
        2.“威勢成政”的要件與內核
        3.以孝治天下的先行
        4.“愛人為大”與“自愛”的貫通
        5.普愛無私與公天下
        二、博愛契合于社會治理
        1.順乎情而至于德
        2.基于“家國同構”的凝聚力
        3.基于文化傳統的慣性
        4.博愛觀念的進一步詮釋

        第四章 宋代理學的博愛論構建

        一、張載的“兼愛”與“民胞物與”
        1.張載“兼愛”的提出
        2.善以天下與愛人如己
        二、二程“一體”意下的仁道與博愛
        1.“一體”之仁與仁、愛之間
        2.仁者廓然大公
        3.仁的“偏言”與“專言”
        三、朱熹的“狀仁”說及對愛的詮釋
        1.“狀仁之體”與公天下之愛
        2.“專言”與“偏言”的“相關說”
        3.朱熹與張栻的仁、愛之辨
        4.“為仁”與“為本”
        5.程頤師生及朱熹的“理一分殊”說
        四、張栻的仁說及仁與愛之辨
        1.“復其見天地之心”的解讀
        2.愛之理與以公體仁
        3.“理一分殊”與“一本”義
        4.從程頤到朱熹、張栻的“休復下仁”解
        五、陸九淵仁說的內涵與特質
        1.仁義要濟民之需和給民以利
        2.立足仁愛之心而惠民養民
        第五章 “天下一家”與“一體之仁”
        一、傳統儒學的“一家”、“一人”觀
        二、宋儒對“天下一家”的解讀
        1.從《禮運》到《太極圖說》和《西銘》
        2.“天下一家”的殊途同歸
        三、王陽明的“一體之仁”與親民情懷
        1.“一體之仁”視域下的博愛論說
        2.“里面”仁理與仁義內外
        3.“千萬人惟一心”的一家觀
        4.附:湛甘泉的“家天下”說
        第六章 互助與“同善”的理念及實踐
        一、生生之仁與楊東明的“同善”呼喚
        1.生意流行與“廣仁”好義
        2.同善的實學
        二、“大身是謂同善”
        1.“善與人同”與天地一身
        2.生生之善與同善一家
        三、譚嗣同“仁學”的批判精神
        1.仁通平等的新解
        2.對“仁”名的正名
        四、互助與博愛——孫中山進化論的博愛精神
        1.進化論氛圍中的人類互助原則
        2.革命與博愛相關聯
        3.互助是人類進化的動力
        第七章 西學東漸與中西儒耶博愛觀比較
        一、迎合儒學的基督教博愛
        1.以“合儒”為突破口和手段
        2.以仁愛釋天主之愛
        3.Philanthropy、fraternity與博愛的互譯
        二、清末以降儒家博愛觀的隱微
        1 維新派學人與基督教
        2.援西入中彰顯博愛義
        3.儒家博愛觀的隱而不顯
        三、儒、耶博愛之辨析
        1.神愛與人愛
        2.愛人如己與行仁次第之差
        3.血親在彼此愛的體系中的地位
        4.得進天堂與人間理想世界的構筑

        下編

            第八章 博愛觀念的制度化展開

        一、博愛的制度訴求
        1.制度以治世
        2.制度是踐行博愛的有效路徑
        二、維護親情的制度建構
        1.導民以孝
        2.仁孝的法律踐行
        3.不孝入刑
        三、為政愛民的舉措
        1.食貨為先以養民
        2.矜恤老幼婦孺
        3.災荒時期的救助舉措
        4.連坐范圍的縮小
        5.輕刑——五刑改革
        第九章 慈善公益的博愛實踐
        一、以民為本是慈善行為的基石
        1. 基于民本而養民教民
        2. 慈善關懷是博愛的邏輯延伸
        二、鄉紳主持下的民間慈善
        1.鄉紳之治與地方社會
        2.管理地方的鄉土之愛
        三、踐行博施濟眾的鄉紳慈善
        1. 關懷生命的賑濟救助
        2. 為善鄉里的康濟公益
        第十章 民族文化交流與“天下歸仁”
        一、華夷之辨及其文化交流
        1.華夷之辨
        2.華夏與夷狄的文化交流
        二、以修德為核心的儒家仁愛教化
        1. 以德為懷
        2. 仁政為一
        三、儒家仁愛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
        1. 崇仁歷義
        2. 仁禮化民
        四、民族融合的文化紐帶
        第十一章 儒學南傳與壯族的博愛文化
                一、博愛觀念影響下的壯族民風
        1.儒學南傳與壯鄉民風的轉變
        2.儒學教育與壯民對仁學的接受
        二、壯族博愛思想的民族特點
        1.重實事實用
        2.強調公正平等
        三 、壯族博愛思想的主要內容
        1.以仁孝為本
        2.憐民愛民
        3.仁政愛眾
        4.以“仁愛”化“性惡”
        第十二章 漢藏一家親與博愛利他
        一、儒家博愛觀念在藏族社會的傳播
        1.和親安邊與儒家博愛觀念的傳播
        2.茶馬互市與儒家博愛觀念的傳播
        二、藏族社會吸納儒家博愛觀念的緣由
        三、儒家博愛觀念在藏族文化中的價值呈現
        1.慈悲為懷、利樂眾生
        2.寫卷格言、仁愛勸善
        3.“十六凈法”與道德習俗
        4.漢藏一家、互助互愛
        第十三章 儒家博愛觀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以白族、 彝族、傣族為中心
        一、 史詩歌謠傳說中同根同源的博愛情愫
        二、 文化上的天然契合因素
        三、社會政治上的文化導向
        四、 白族、彝族與傣族博愛思想的表述
        1.白族
        2.彝族
        3.傣族
        五、儒家博愛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總體影響

        結語

        后記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向世陵,1955年生,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兼職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朱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副主編等職。出版《宋代經學哲學研究·基本理論卷》《理氣心性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理學與易學》《中國學術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中國哲學范疇精粹叢書·變》《善惡之上——胡宏·性學·理學》等學術專著十余部,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七十多篇。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儒家哲學、傳統經學、宋明理學、易學哲學、儒釋道關系等。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欧美人妻精品视频
        <acronym id="ccqk3"></acronym>

        <var id="ccqk3"><output id="ccqk3"></output></var>
        1. <var id="ccqk3"><sup id="ccqk3"></sup></var>

          <var id="ccqk3"><sup id="ccqk3"></sup></var>
            <video id="ccqk3"></video>
            <acronym id="ccqk3"></acronym>